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回信精神,践行青年使命担当,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彩虹伞乡村儿童志愿服务团队再次踏上贵州省荔波县这片热土,以幼童美育·乡园共生为主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次,我们的脚步延伸至荔波县最南端的瑶山瑶族乡捞村——这里与广西交界的喀斯特峰林如翡翠屏风般环抱打狗河,布依族、瑶族、水族、苗族四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吊脚楼与风雨桥间流淌,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
当车轮碾过蜿蜒的盘山公路,扑面而来的是打狗河清冽的水汽与喀斯特地貌的壮美交响。我们这群来自江南水乡的教育追梦人,站在黔桂交界的文化交汇处,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开启与山水对话、与民族共舞、与童心相拥的独特旅程。
山水为伴,乡土是课堂
捞村,依偎在打狗河畔,独特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我们与当地的乡村教师并肩,一头扎进了这片土地的怀抱。那棵横卧河边的“捞村七仙树”,六木共生,藤蔓缠绕,是村寨团结与历史的无言诉说。我们带着孩子们围坐在它斑驳的树影下。当老师讲述起关于古树的动人传说时,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他们拿起画笔,用稚嫩却真诚的线条,描绘着古树沧桑的轮廓。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沉睡在木纹里的古老歌谣,正顺着孩子们的笔尖悄然苏醒。这份对自然与历史的感知,是如此自然而深刻。

不远处,那座横跨河面的百年古桥,静默地承载着数代捞村人的足迹。桥畔两棵相拥而生的大树,曾为无数过客遮荫避雨。如今,这里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乐园。他们在古老的桥面上追逐、嬉戏,稚嫩的、带着乡音的歌谣欢快地响起,与石桥上斑驳的苔痕轻轻相撞。这清脆的笑声与古老的石桥,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温柔画卷,是新生代与传统文化最动人的相拥。村口那棵十人才能环抱的盘龙大榕树,藏着无数童年的秘密。村民们在树下纳凉闲谈,孩子们则在树洞间追逐攀爬。榕树,是捞村人共同的乡愁符号,也是孩子们最天然的游戏场。

河畔村晚:童心点亮乡土之夜
7月8日的傍晚,在巴力村党群中心广场,捞村幼儿园2025年幼儿园毕业晚会——“达苟河畔”村晚,在村民们的翘首期盼中拉开了帷幕,附近村寨的爷爷奶奶们,用传统布依族育儿袋背着宝宝的妈妈们都来到了现场,整个村寨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晚会由孩子们纯净的歌声开启。“共产党像太阳...照得大地多辉煌...”带着乡音的童声合唱,虽稚嫩却无比坚定,在山谷间清澈地回荡。紧接着,《竹竿舞》的楠竹敲击声清脆响起,孩子们灵巧地用竹棒起舞,那份源自山野的活力瞬间点燃了全场。师生同台的民族服饰秀更是光彩夺目,当孩子们身着绚丽的民族盛装走上舞台,银饰在灯光下闪烁,精美的刺绣诉说着民族的智慧。

《河畔书声》的旋律悠扬响起,两位小学生的演唱,唱出了夕阳下琥珀色的打狗河,唱出了溪水奔向远方时对故乡的眷恋。大班孩子们用舞蹈演绎春风吹拂的麦浪、稻香弥漫的田野,更演绎了朗朗书声中播种的希望……每一个节目都充满了童趣与乡土气息。家长代表用最质朴的布依族土话,向老师和幼儿园表达了深深的谢意,那份真挚的情感无需翻译,直抵人心。
扎根乡土,收获成长

在捞村的日子,我们与土地、村民肩并肩:入园支教让理论落地生根,村晚让童心璀璨闪烁。乡村以最真实的震撼回馈着我们的青春,而我们也用时间与热情,努力点燃那微小的光。

离开时,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晒黑的皮肤,更是那份“被需要过”的勇气,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旧自己”,以及一条星光下与捞村并肩前行的永恒小路。从“河畔”到“桥畔”,我们努力以“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去看捞村的风情,去看乡村的世界——那是一个由乡村儿童自主建构的、纯朴而美好、充满生态与艺术感染力的世界。我们深信,生于此、长于此,拥抱乡土、热爱荔波的孩子们,定会把这场乡村民族文化的大戏,一直唱下去,唱响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