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鲁迅文学中的乡土发现”谭桂林教授来我院作专题讲座

发布者:黄梁发布时间:2020-12-18

2020年12月16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特邀南京师范大学谭桂林教授于下午13点30分在图书馆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漫谈鲁迅文学中的乡土发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前教育学院姚苏平教授主持,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王冬梅老师、徐田老师以及我院近300名学生。讲座伊始,姚苏平教授详细介绍了谭桂林教授的学术历程,并再三叮嘱现场师生要从谭教授的学术讲座中深刻体会新文科语境下的乡村师范生教育,切实想清楚、弄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身在何处、我们将行向何方。

谭桂林教授从乡土文学发生的心理机制谈起,首先细致剖析了20世纪初期中国作家的自我分裂。在那样一个由传统而现代的重大转型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东方到西方,从乡村到都市的历史巨变。作为人文型知识分子,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家们以言说尤其是形象性的言说作为自己的基本生存形式,对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根这两个生存论问题的感受,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切。

正是从这里出发,谭教授带领同学们一起深入解读了作为现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鲁迅如何将自己对彼时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民众的思考和观察凝结在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学语言之中。尤其在《故乡》《风波》《阿Q正传》等农村题材的小说中,鲁迅几乎可以被称为中国现代知识界关注乡村的先驱者。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两大母题,乡土与寻根可谓成效显著。从鲁迅的作品来说,乡土和寻根精神几乎是融合在一起的。鲁迅的乡土书写,既有自我之根的触摸,也有民族之根的探寻。自我之根的探寻是个人性的,浸透着个人的生命秘密;民族之根的探寻是公共性的,体现着一个时代精神反思的使命。谭教授指出,鲁迅的贡献在于,他天才般地将一个文学家的自我之根与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使其乡土书写充满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既为认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现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同时也为“乡土”这一文学母题的发展作出了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民族的独特贡献。

在现场提问、互动环节,谭教授就鲁迅《铸剑》中的复仇思想,作出了耐心而细致地解答,并引导同学们去深入思考、探究鲁迅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本次讲座在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过聆听谭教授的讲座,同学们不仅真实感受到当下优秀文学研究者的大师风范,开拓了自身的文化视野和思想见识,也更进一步加固了文化育人、德育为先的职业发展理念!


图/文 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