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儿童文学论坛暨“图文关系的差异与互补”主题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者:黄梁发布时间:2020-12-20

2020年12月14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长三角儿童文学论坛在南京举行。本场论坛是第五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的分场活动。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校长王建、副校长刘贵友,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以及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十余位文学批评家、出版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师生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在致辞中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片丰饶的土地,同样孕育涵养着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促进长三角乃至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繁荣奉献智慧。他对此提出三点希望:坚持开放的区域观,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与交流;坚持正确的儿童观,打造深受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精品;坚持科学的系统观,推动儿童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中,汪兴国和王建为“江苏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揭牌,江苏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聘书也在论坛上颁发。“江苏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由省作协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共建共享,旨在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文学研讨、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对江苏儿童文学、长三角儿童文学和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论坛上,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祁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学斌,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韩进,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李燕,上海少儿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安徽少儿出版社社长张堃,浙江少儿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宜清,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副总编辑郁敬湘等分别作主题发言,论坛发言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姚苏平主持。

谈到“新时代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祁智认为,目前儿童文学有两个问题,一是少风景,少风物,少风土;二是少动作,少故事,少细节。长三角地区的儿童文学作家应在风景、动作上多做文章,提高儿童文学创作质量。方卫平认为,新世纪以来的童年观和儿童文学经历了很大变化:童年主体意识日益张扬,充满自我存在感和行动力的童年形象日益凸显,儿童和成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翻转,但要警惕这种童年的主体意识滑向童年的唯我意识。李学斌则指出,童年具有双重属性,作为现实存在,童年是过去的记忆和个体的生活;作为观念文化,童年又标志着现代文明的自我救赎和社会历史的不断反思。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书写,应通过对儿童作品典型形象的塑造,书写中国式童年

就“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儿童文学流派构建”而言,韩进认为以胡适、陶行知、鲁迅、周作人、孙毓修、叶圣陶等为代表的“长三角儿童文学作家”,在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现场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今天,长三角儿童文学依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坚力量。李燕回顾了江苏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认为江苏儿童文学作家以尊重儿童、尊重艺术的创作姿态,不断贴近童年精神,拓展了儿童观的广度和深度。

围绕“媒介化与市场化下的儿童文学传播理念”这一议题,王宜清认为衡量文学作品有两个朴素的标准:一是好看,一是深刻。只有好看和深刻的作品在媒介化市场中才可以走得更远。陆小新分析指出,出版物市场的严峻、编辑地位的变化以及过度IP化,对儿童文学出版和儿童文学图书质量形成了挑战构成了巨大挑战。张堃认为,资本经济和文化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走向了更大的阅读群体。儿童文学出版方应努力加强传播和创新推广,扩大作品影响力。郁敬湘强调编辑和编辑的力量无比珍贵,在市场化和融媒体的时代下,唯有精品才能存活、才能脱颖而出。期待编辑能够精益求精,把真正的好书呈现给市场。

  汪政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文学创作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自言体创作,一类是代言体创作。自言体创作指作为写作的一方与接受的一方处在同一个代际,比如成年文学;儿童文学和老年文学则是代言体文学。认识到这一点,会发现儿童文学实际上是一种是从成年视角和成年观点来想象儿童、猜测儿童并自以为能为儿童欢迎的文学。不仅是儿童文学创作,连儿童文学批评、儿童文学出版、儿童文学购买也都是一种代言体。他呼吁,成人要放下自己的权力,真正地热爱儿童、拥抱儿童。


为了繁荣校园文化氛围,活跃学术气氛,继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鼓励学生进行图画书的阅读和思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特邀方卫平教授于12月14日下午13:30在崇文楼2-110开展“图文关系的差异与互补”主题讲座。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姚苏平教授、尹坚勤教授、徐田老师、王冬梅老师、史晓倩老师、陈琼老师、张攀老师、教科院的老师们、其他院校资深儿童文学专家和18级普本一班的全体同学。方教授从曹文轩先生的观点谈起,以图画书《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帮助同学们理解图画书艺术的起点。他运用雕塑《拉奥孔》的例子论画与诗的界限,说明文字与图像表现的“差异”本质。

在现场同学们深刻感受图文关系的差异之后,方卫平教授向大家解读了儿童图画书的现代标志。在讲到图画书《大猩猩》时,方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密的互动。在方教授的提示下,同学们发现图中有两个门把手,猜想作者画两个门把手的原因。有的猜作者不小心画多了,有的猜一个是现实之门,一个是幻想之门。方教授对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予以夸赞,并给大家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接下来,方教授引用马丁·萨利斯伯瑞《为童书插图》中的句子来描述差异、互补的艺术观与文图之间的表意让渡。他认为对图画书而言,文图之间差异性、互补性的存在,意味着图像的介入必将给文本带来新的内容。文图的“差异性”越大,它们的“互补性”也可能越强,它们创造的新内容也可能越丰富。


在方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阅读了《凤头鹦鹉》、《这不是我的帽子》等优秀的国外图画书,并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对比,体悟了“差异”与图画书叙事的创意。

讲座最后,方教授总结道,“无边的图画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揭示了图画书艺术的多元性、丰富性。发掘图文之间丰富、精彩、深刻的“差异与互补”的艺术,是现代图画书建构其独特的艺术身份、面貌和价值的根本源头和保障。

下午两点四十五分,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方教授的讲座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本次讲座带给同学们的思考与启示远没有结束。本次讲座在同学们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图画书中图文关系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从多种角度理解了图画书的图文关系,让同学们在欣赏中联想,在联想中感受,从心贴近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