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前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召开

发布者:黄梁发布时间:2015-12-24

2015学前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召开

 

2015636日,为期四天的2015学前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PA)中国委员会、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承办。来自美国、新西兰的知名幼教专家、OMPA中国委员会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幼儿园、出版机构等500余名代表将出席本次大会。本次研讨会以“儿童的学习和评估:来自瑞吉欧和新西兰幼儿教育的启示”为主题,汇集了一批来自美国、新西兰及国内学前教育前沿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旨在搭建开放性、多元化的高端学术平台,在借鉴国际成功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中国学前教育的国际视野及完善途径。

会议期间,六位演讲嘉宾充分发挥自身的研究强项及学术优势,主题演讲专题工作坊等形式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有关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支持的学术对话。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卡洛琳·波普·爱德华兹(Carolyn Pope Edwards)教授发表题为“瑞吉欧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探究: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角色”的主题演讲。作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第一作者,爱德华兹教授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教师在瑞吉欧教育经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演讲中,她重点阐释了瑞吉欧教师在五个主要方面的角色演变,并以此发掘他们对于学习过程及研究创新的双重探究,并在演讲中提供了很多教师如何在观察评价儿童学习过程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课程的案例。在专题工作坊中,爱德华兹教授与参会代表分享了来自瑞吉欧的三次旅程,并由此抛砖引玉进一步探究幼儿学习之旅中的认知深度及学习连贯性等问题。

作为新西兰教育领导力项目(ELP)创始人,温迪李(Wendy Lee)常年从事的工作即专门为新西兰和世界各地的早期教育界提供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和专业支持。在题为《改变学前教育:学习故事——一种让教师、儿童和家庭走到一起的自然方式》的主题演讲中,温迪针对引发新西兰幼教机构中评估面貌改变的诸种发展而进行追溯,并重点剖析了《评估幼教机构中儿童的经验》及《早期学习和评估(案例)项目》两项研究。在专题工作坊中,温迪进一步阐释了学习故事在儿童学习者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有效激励作用。

来自新西兰的另外一位演讲嘉宾塔尼亚·布立克(Tania Bullick)也是常年在新西兰和世界各地做有关学习故事的教师培训工作。她以“赋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权力”这一价值理念为前提,重点介绍了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及课程特色。在专题工作坊中,布立克结合新西兰早期教育的成功案例具体探讨了“学习意向性”在学前儿童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表现途径。

美国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周欣教授目前担任国际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在题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评估:范式转换中的价值取向的主题演讲中,周欣教授分析了全球化经济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儿童发展观和学习观的研究进展对儿童早期的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内涵和范式的转换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的评估范式的转换。她认为,对这些价值取向转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对本国儿童学习和发展目标及其评估的反思和改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李薇博士对中美幼儿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都很熟悉,她自投身学前教育三十余年来专注于前沿化、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在幼教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幼儿教师职前和在职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在主题演讲中,李薇博士引领大家共同思考:瑞吉欧幼儿教育对瑞吉欧以外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于我们重新反思中国当前幼儿教育中那些价值惯性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贯彻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学习故事研习项目”特邀专家,北京教科院早教所兼职教研员周菁博士在主题报告中聚焦“学习故事”在幼儿学习中的激励潜能,并具体介绍了北京部分幼儿园和教研人员在邂逅习故事以后所经历的探究旅程。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与南京的幼儿园代表还围绕儿童的学习与评价主题,充分展示并分享了各地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同时,与会代表还观摩了南京市的鼓楼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太平巷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和长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2014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幼儿教师培养项目”,成为全国获批的20个幼儿师资类项目之一,上述幼儿园是学前教育学院的卓越幼儿教师项目培养的“核心基地园”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